都是是四点半了,文臣武将勋贵们都是边吃、边看、边喝、边吹!

除了不准抨击皇帝太子及朝廷命令之外,其他都可以畅所欲言,上到天文地理,下到扬州瘦马。

“烺哥儿,开春北伐可有把握再胜虏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崇祯已经有些微醺,但头脑倒还算清醒,这点酒还不至于上头,便问起了头等大事。

“回父皇,儿臣说假话就是把握十足,说真话就是没啥把握!”

对于军事方面,某太子可是从来不说大话,免得身边的一群人都开始飘了,那可是要栽大跟头的。

“这是何道理?”

崇祯放下玻璃酒杯,还要仔细听来,若是这逆子说得断无道理,每年给他的数百万两银子便算是喂狗了。

“回父皇,现在有个新情况,此前从未有过。那便是皇太鸡遣人仿效我大明将藩国子珉移藩海外,亦将数十万关外百姓迁移到铁岭以北的腹地平原上,用来开荒。儿臣估计即使一亩地可收半石粮食,四百万亩亦能收获两百万石,加之鞍山铁矿,这便可让皇太鸡无需派兵叩关,便可实现兵强马壮。儿臣前番给锦州守军送粮,便在半路遭遇了十余万东虏重骑兵,人马皆披厚甲,经过两番苦战,方才抵达锦州城下。”

某太子就把自己了解到的大致情况,跟某父皇简单概述了一下。

“……为何未能刊载在报纸上?密信又未写明?”

对于关外战事,崇祯都是从父子间的密信,以及《京师日报》和《帝国日报》上得来的消息。

“儿臣以为父皇远在南都,为南方诸事费心颇多。北方难事,儿臣可想方设法解决,以免父皇再担心不已。”

对于甩锅爹的能耐,某太子再清楚不过了,写到信里又如何?

就算刊载在报纸上,说辫子已经有了十余万铁骑,这不是等于刻意恫吓大明百姓么?

您就在南都好好呆着吧,不给自己拖后腿就算帮了大忙了。

“……那你可曾相处解决之法?”

崇祯听出这逆子话里有话,但还是耐着性子打算探听一番。

“一个字——等!”

“何解?”

“等洪承畴率部大破盘踞在大别山里的流寇,等法国再运输一些雇佣兵过来,等南方风调雨顺可以丰收粮食,等畿辅驻军完成新式武器换装,等兵精粮足,方可大败皇太鸡。”

“……这要何年何月?”

“五年之内吧!”

“如此漫长?”

崇祯听说这逆子可率领四十余万兵马北伐,还以为可以一举重创东虏大军,甚至可以收复沈阳,没想到北伐行动虎头蛇尾,真是令其大失所望。

一听说还要等五年,崇祯都想自己上阵,御驾亲征了,四十万大军断然没有被虏酋击败的道理,这逆子多半又是欲拖延。

“父皇,您没觉得皇太鸡这两年消停许多,一方面是在厉兵秣马,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入关也不会像之前数番得到丰厚回报么?”

“……虏酋若是再兴兵来犯,你又如何应对?”

崇祯这下总算知道皇太鸡在关外到底在干嘛了,可是那厮野心极大,当真愿意一直如此偃旗息鼓?

“冬季坚壁清野,夏季野战退敌!父皇,大明与东虏的态势正在随着双方实力此消彼长,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大明可以随意开辟海外土地,收复东番,拿下吕宋,开辟北地,再扩展南洋,皆为典范之作。这不光是能扩充疆域,还可以安置本土灾珉,且数年之后便可获得数百万石粮食。海外的一切特产皆可用本土商品交换得来,经过简单贸易,大明不但可以实现粮食充足,朝廷还能通过贸易充实太仓。每年海上贸易金额增长一千万两银子,十年之后,便可达到一亿两之巨。大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若大明与东虏进行持久战,最终被拖垮的一定是不懂发展的东虏。孙承宗当年的战略亦与儿臣类似,不过孙老师棋差一招,没把钱花在刀刃上,导致每每被皇太鸡所败。”

“今宁远已失,锦州告急,辽西形势无比危急,几近朝不保夕,你又何言之持久作战?”

关于拓土与海贸的好处,崇祯也基本了解和体会到了。

起初还不太认可这两招,但随着藩国被迁走,贸易数额与日俱增,现在也较为支持了。

但是,辽西的情况已经越发的严重,甚至连宁远守将吴三桂都公然叛变投敌了。

听说其父吴襄还是这逆子遣人送过去的,真是让崇祯恼火不已。

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辽西的烂局,以免山海关都丢了。

“父皇,想必您也知晓去岁儿臣率四十余万大军驰援锦州之事。这不但说明王师可以给锦州守军送粮,而且更说明王师已经具备与东虏进行野战的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