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素衣乾坤九桃小说()”查找最新章节!

何云烨两辈子在元州生活了六年,跟随澄明学医一载,却从未逛过空灵寺。她从小出生在京城,十二岁上方随父丁忧回原郡,其实连元州当地俚语都听不懂。她心里也很少把元州视之为故乡,总觉得暂住一时,很快便要回京城的,因此,在元州期间深居简出。上辈子直到父亲生了重病,百般无计下听说空灵寺澄明禅师精通医术,延请医治见效后她便师从澄明学医。

在学医的一年间,频繁往来于空灵寺和家里,但她一心扑在学问上,除了大致知晓空灵寺的建筑方位和构造,甚至不曾细细流连赏玩一回。

然而现在,何云烨心性与上辈子同龄时发生了很大改变。她后来女扮男装,迢迢万里风尘眼界大开,才领悟生命中实有比书本上的学问更加精妙深幽无数倍的存在。

要不是一重生回来就连续受到张、齐两家的干扰,为免生事端被迫躲在深宅后院,她早就把元州城逛个遍了。

今天倒是个好机会。

空灵寺坐西朝东,此时日方高升,三间歇山式山门迎着淡金色耀眼的光芒,沿中路向内一眼望不到顶,隐隐有沿坡势上升之势,自然而然便起庄严堂皇之感。

大路两旁均种植具有一定年轮、树姿健美的银杏,北面僧房,西面则是用于招待香客的行宫,迤逦建筑无数。齐玄瑢微微眯起眼睛看,他虽自小生于元州,但年幼即被带上栖霞山,对斯地斯处的了解还未必赶得上何云烨从书中字面上所知的元州。对于如此宏大的寺庙群建筑,他显得有些吃惊,亦有些不服。

“这寺院如此宏大,倒底又有甚么了不起之处?”

对于自小在栖霞山受道宗浸淫长大的少年,即使他并不是个道士,然而对于眼睁睁看着外来佛教逐渐流行兴盛超过道教,心里怎么也是不服气的。

尤其是大华建立之初,高祖皇受到道教助力极大,这其中出力最甚者,便是栖霞山。高祖登基后几次大力封赏,其掌教凌霄真人御封加号护国真人,更尊道教始祖元始天尊为本朝远祖。一时之间,道宗学派好不兴旺,学道修禅之人数不胜数。那时候,大华对佛宗限制甚多,寺庙建造,和尚度牒,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对道宗却往往没有限制。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成为道士即可免丁钱避徭役,道派所在山林田泽均归私有,大华之初战争频仍,非常多的人借求道之名以避兵役税负,朝廷感到不胜负累,也逐渐开始严格发放度牒,控制道观院所的无度发展。

尽管如此,当时的皇帝还是非常信赖道派的,意外发生在大华第二任皇帝身上。时太宗皇帝信仰道教,嗜信炼金丹度长生,可连续的服丹并未使其获取长生,反令他在五十多岁的盛年即暴病告亡。太宗英武,年轻时弓马娴熟武艺精绝,冲锋陷阵战无不胜,在这个年龄即告病亡几乎不可想象。在那之后,虽然追认本朝远祖即为道教始祖的朝廷并未公开追责,对道宗的信任却相应下降了。

此消彼长,道宗衰弱的同时,佛宗却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发生了两件翻天覆地的大事件。

第一件还是大华建国之初,有一位高僧独自偷渡出境,跋涉五万里,越国境翻雪山横跨沙漠,克服无数生死难关,到了佛宗发源之地求取真经。当这位高僧历经十七年回国之时,引起轰动,皇帝亲自接见,听其讲法后评价极高,盛誉才学远胜古人,多次要求还俗辅政,高僧再三拒绝,帝为之建宏愿寺。

第二件影响更甚,甚至关系国祚。前圣宣惠皇太后临朝称制,多造祥文天书,又有和尚撰佛经四卷,称女主为弥勒化身,理应是天下主人,经书颁行天下,百姓口口相传信以为真,为女帝登基的正统性打下不可磨灭之功劳。

女帝只一朝,过后江山继续为元氏皇族子嗣所承继,经此变故,佛教并未受到影响,反而更进一步受到推崇和信仰,大概是由于权贵们发现了其学说中的更可贵之处。

道教修的是今生,讲究修身养性清净无为,虽然多数人也并未放弃这一重信仰,始终坚信长生有望,得道即升天,但由于它的虚无飘渺性,往往只是人生中一个可遇不可求的高级追求罢了。

但佛教修的是来生。对于百姓来说,朝廷可教导庶民安于今生之苦,以求来生之运。对于权贵来说,却随时可将转生作今生。信道无非是不断给自己加封号,管不管用只在传说中;信佛却能利用前生给今生加异象增光彩,为某些上位做顺理成章的铺陈。

权贵自然懂得什么对他们更有利。

权贵阶级的信赖和重用时刻都在影响民间,时至今日,佛教在民间的流行程度便也远远超出道教。

所以,面对齐玄瑢的忿忿不平,何云烨只一晒而已。

在她看来,道家学说如果修正不了关于今生、关于生命的先天缺陷,它就始终都不可能赶上佛教。即使有一段时间学术流行超越佛教,过后一段还是照样会被反超的。

空灵寺历时千年,其间也曾经过数度建造与毁灭,如今历时最久的建筑大约只有塔林和碑亭,以及数株银杏、娑罗古树,多数殿宇均为本朝所建,后山园林景观更是近二三百年来陆续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