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早春来临

题记: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

省纪委副书记张大为来到了信访中心。信访大厅有不少上访群众,他们在等待大厅广播的接访通知。张大为发现信访大厅的人很多,觉得有些异常。他问信访办主任蒋华新:“老蒋,今天上访的群众这么多?”

蒋华新微微一笑,哈哈腰:“张书记,这段时间上访的群众,的确比平时多。”

张大为问:“这段时间平均下来,每日上访人数多少?”

蒋华新皱眉想了想,说:“估计大概每天在一百左右。”

张大为盯住他:“老蒋,又是估计又是大概,究竟多少人呐?”

蒋华新摸了摸秃顶脑袋,似乎肯定地说:“近一周每天平均上访人数不少于一百来人,这个出入应当不大。”

张大为问:“你怎么消化这么多的上访群众的?他们上访都是些啥事?”

蒋华新说:“张书记,多数人上访的都是看病难,住院难,嗳,这都是老大难问题。”

张大为问:“卫生健康委是几号信访接待室?他们派了多少干部在这儿值班?”

蒋华新引着张大为一行来到了二楼366号房间。他们推开门,信访接待人员正在接待一名老者,边问边记。蒋华新问正值班接访的年轻人:“小张,你们领导没来?”

小张是卫健委新录用的公务员,已经在这儿上了三个多月的班,它的职责是每天接待上访群众,记录情况,然后向领导汇报。至于领导怎么处理他不得而知。

蒋华新又对小张说:“省纪委张书记来检查工作!”

小张忙站起来:“张书记好!”

张大为说:“你们领导没来值班?现在上访群众反映的是些什么诉求?”

小张快速回答:“每天都有几十人上访,反映最多的是他们得了新冠肺炎,没地方住院,医院想收治他们,但是没有床位。”

上访的老者向张大为躬了躬身,双手合起来,做打拱作揖状,喘着气,吃力地说:“张书记,我病了好几天,家人带我去了好几家医院,医院没病床,有病住不进医院,这不是在家等死吗?”

张大为安慰老人道:“我们会尽快了解,尽力解决。”他拨通了祝义的手机,他想让祝义给这位老人解决住院问题。

祝义正在为病人治疗,他穿着厚重的防护服,防护帽,戴着双层口罩和面罩。在隔离重症病房,他无法接听手机,一进去就得连续工作五、六个小时,为此,他和同事们尽量少喝水甚至不喝水,少吃饭,以减少进入卫生间,甚至医护人员一天到晚穿着成人纸尿布,十分难受。

张大为一连打了三次电话,祝义未接听。他又拨通了抚民医院李明院长的电话。李明院长低声说:“张书记,为正在两会现场,在听报告。”手机里传过来扩音设备的报告声,声音很洪亮,底气很足。他知道两会正在召开,电台、电视台、报纸,是两会的新闻报道,公安武警处于紧张值勤状态,很多警员在值勤。大会堂外,红旗招展,一派繁华祥和景象。

张大为拨通了卫计委负责人的电话,负责人低声道:“张书记,我正在听报告,有事您微信吩咐或给我短信留言。”

张大为说:“耽误你两分钟,现在发生了不明肺炎,各大医院人满为患,病人一床难求,你知道这事?打算怎么解决?”

电话那头沉默了,里面仍然是扩音设备传出的报告声。过了一会,手机里传来卫计委负责人的声音:“张书记,我们也已经注意到这一情况,而且及时报告了上级疾控中心,我们已督促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不得马虎!”

这时,祝义出了ICU病房,取下面罩脱下手套,来到工作区,第一件事是给张大为回电话。正在这时,一位老人来到了他的诊室:“祝大夫,这是张书记的字条。”

张大为见祝义未能接听电话,他对眼前的这位可怜的老人十分同情,他了解到这位老人是城郊的一位菜农,一家人承包着数百亩蔬菜大棚,老人的儿子是名军人,在祖国的最西端喀什驻守边防。张大为直接给祝义写了一张字条,让老人来找抚民医院找祝义。

祝义盯着张大为的字条,好长时间沉思不语。他让刘欣欣护士长给老人送来一杯温水,稳定情绪,稍作休息。他看完老人的病情检查资料和病历,立刻在医院走廊安排了一张临时病床。他想,姐夫作为省纪委副书记又分管省巡视工作,从来不轻易打招呼,而且从不轻易写字条办事,他深知姐夫是个刚正不阿的硬汉,也是一位深明大义的长哥。他回忆起一段往事来。那是一个深秋的星期天的晚上,他和姐夫正在武大校园散步,微风徐徐,霓虹闪亮,夜空明净,气候爽朗。他们漫步在樱花大道上,登上珞珈山顶,眼前是浩渺无边的东湖夜空,大大小小的游船亮着灯笼,在湖上游荡,宛如流星一样。祝义不想当医生了,想利用姐夫的关系转行到某机关,而这对于身居高位、资源丰富的张大为来说,也并不是难以办到的。祝义向姐夫诉说了做医生的许多无奈和艰难。医生要承担医疗责任和被感染的危险,而且一天到晚与病人、药品打交道,身体,身心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与压力。医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