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好了,都平身吧!”

&ep;&ep;嬴守转头,看着跪在地上的张良、萧何、叔孙通三人,大手一挥,沉声说道。

&ep;&ep;“诺!”

&ep;&ep;三人应了一声,站起身来,目光直视嬴守,心中充满无尽激荡。

&ep;&ep;三人都是有抱负之人,这一刻,嬴守一句话,完全给了他们施展抱负的机会,这令三人感动莫名,恨不得抛却一切,报答君王之恩。

&ep;&ep;“好了,如今册封已成,你等下去吧,切莫辜负朕的心意。另外,张良,稍后在宫门前有人等候,你带他一同回府,把他交给你的竹简仔细研读!”

&ep;&ep;嬴守再次回到龙座上,目视下方,沉声说道。

&ep;&ep;“陛下放心,张良定将短期内完成陛下交代之事!”

&ep;&ep;张良抱拳应道。

&ep;&ep;说话间,随着嬴守大手一挥,今日朝会,这才算得上退去。

&ep;&ep;……

&ep;&ep;退朝后,张良按照嬴守的吩咐,来到宫门前,只见那里果然有一名身着白袍白甲的战士等待在哪里。

&ep;&ep;见到张良,这名战士立即走了过来,抱拳躬身道:“在下见过张军师,今奉陛下之命等待在此,送张军师一程!”

&ep;&ep;张良闻言,朝着此人身后看去,只见其身后摆放着两辆马车,马车上尽是竹简资料。

&ep;&ep;“麻烦将军了,走吧!”

&ep;&ep;张良手一抬,随着此人离开了宫门。

&ep;&ep;没多久,张良来到了嬴守特意为他准备的府邸。

&ep;&ep;来不及打量自己这座新的府邸,张良便直接带着两车资料来到书房,彻夜观看了起来。

&ep;&ep;而在张良这边开始忙碌之际,另一边,东城门处,城门大开,十万大军杀出咸阳,在蔚缭、末炎二人的带领之下,兵分六路,杀往六国巢穴。

&ep;&ep;与此同时,萧何这边也开始发出命令,召回之前被嬴守派往四面八方,求贤纳士的那几十个大秦朝臣,准备展开治理大秦之事。

&ep;&ep;次日,张良彻底将嬴守交付给他的那些竹简全部仔细研读了一个遍,当他放下最后一捆竹简时,只见其眼圈发黑,然而眼中却精光四溢。

&ep;&ep;“宝典,宝典啊!”

&ep;&ep;张良一脸兴奋之色,看向一旁堆积如山的竹简,喃喃自语:“这简直就是治理天下的宝典,有此卷在手,何愁天下不兴。韩非公子当年说过,他的法,唯有嬴政能用。然则如今,我张良却可直言,这天下,唯有大秦武帝一人能兴!”

&ep;&ep;说着,张良顾不得一夜疲惫,连忙起身,直接走出书房,喝道:“来了,备车……不……备马,随我前往大酒祭府邸!”

&ep;&ep;“诺!”

&ep;&ep;府邸下人应了一声,立即牵来两批高头大马。

&ep;&ep;张良翻身上马,带着其中一名护卫,直接便前往了叔孙通的府邸。

&ep;&ep;那些竹简里的东西,令他过于兴奋,一时都不想等,只想尽快实施。

&ep;&ep;在竹简中,有着一套系统化的科考模式,乃是嬴守根据后世隋唐时期的科考制度复制而来,再加上宋明时期的完善,整个制度,十分完善。

&ep;&ep;只要按照上面的要求去做,相信要不了几十年,大秦朝堂之上,便可浮现一批接着一批的人才,那时,大秦的发展之路,将无人能阻。

&ep;&ep;在弄这一套制度的时候,嬴守其实已经把一切可能发生的事情都预料到了。

&ep;&ep;在当今这个天下,诸子百家林立,人才层出不穷,当然,鱼目混珠者也不在于少数。然而,那些真正的人才,总是难以施展抱负。

&ep;&ep;如今,只要可靠制度一出,这些人报国有门,大秦完全不缺治世之才。

&ep;&ep;叔孙通毕竟是嬴守册封的大酒祭,并且担任着教化之职,想要完成这件壮举,张良最好的合作伙伴就是叔孙通。

&ep;&ep;在他见到叔孙通后不久,一份关于科考制度的檄文开始席卷天下。

&ep;&ep;天下人闻之,震撼莫名。

&ep;&ep;“什么,大秦武帝陛下号召天下百姓练武习文,为国效忠,朝堂做事?”

&ep;&ep;“这怎么可能,若是那些士子到也罢了,这天下百姓,如何能做得到?”

&ep;&ep;“你们没看见檄文上的内容吗?大秦武帝册封新任大祭酒叔孙通大人教化天下,不日便要在天下设立学堂,讲述诸子百家学术。天下百姓,皆可无偿听之。若学有所成,便可通过考试,面见皇帝陛下,朝堂为官,又或者沙场为将,光宗耀祖啊!”

&ep;&ep;天下各处,一道道讨论这份檄文的声音不断响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