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就是这里,当年离开的车站。

&ep;&ep;变了很多呢,印象中这里很大很大,走的那天有好多不认识的人,自己害怕地攥着妈妈的衣袖,也许是因为那时候自己还是孩子。现在看来,真的是一眼能够望尽的大小啊……

&ep;&ep;我回来了,小年。

&ep;&ep;上了公交车后,杨嘉跃就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他的眼神不像好奇的游客,反而像是一个迟暮的老人。他在回忆,在感伤,眼里流淌出让人心疼的寂寞。

&ep;&ep;喻年的手指被杨嘉跃握在掌中,渐渐生出热气来,直至出汗。

&ep;&ep;他在心里默念:杨嘉跃……嘉跃……跃……

&ep;&ep;车上喻年接了个电话,是妈妈打来的,问到站了没有,喻年用家乡话说:“现在坐上公交车了,不出一小时就能到家门口,妈,我带了朋友。”

&ep;&ep;杨嘉跃紧张地捏了捏喻年的手腕,待喻年挂了电话,才道:“我去开宾馆吧。”

&ep;&ep;喻年道:“这种地方哪来的宾馆,只有招待所,一年到头没人住,阴气逼人,还特不卫生。”

&ep;&ep;杨嘉跃:“……”

&ep;&ep;喻年:“今晚先去我家住呗,我刚都跟我妈说了。”

&ep;&ep;作者有话要说:

&ep;&ep;谢谢【nono^^】【虎是丹丹】的手榴弹,谢谢【久久】x3【若若】的地雷!!

&ep;&ep;可怜巴巴的短小君对不起你们,写到后来眼皮打架了。。困的tat~

&ep;&ep;75

&ep;&ep;75、最新更新...

&ep;&ep;第七十六章算我求你

&ep;&ep;喻年的家也是搬过的,堂哥还在的时候,他们都住在老街。那儿算是镇上最繁华的的地方了,早上有集市,晚上有庙会,极具乡土气息。

&ep;&ep;喻年还记得小时候,和堂哥家仅隔了两户,十几部步路就到了。

&ep;&ep;每天晚上放学,自己就会跑到堂哥家里去写作业。大伯母在织布厂工作,上中班,晚上八点钟才能回来,每天傍晚大伯父都会煮方便面给他俩垫胃。

&ep;&ep;用小锡锅烧开水,放一盘统一红烧牛肉味的面,再放半包调料包(另外半包做菜的时候用),快煮透的时候下个鸡蛋,最后一人装上一碗,碗面上飘着红红的油,又香又辣,怎么吃都不腻。

&ep;&ep;……

&ep;&ep;堂哥离开后没几年,老街的房子就拆迁了,喻年家搬到了新街的公寓楼。

&ep;&ep;如果说躯干只是灵魂的载体,那么住处环境就是生命的依借物。人是植物,房子是土,每换一次住处就如同移植一次灵魂,想象植物被拔根而起的痛楚,即使再被种到新的土壤里,也不可能短时间内恢复元神。难怪说人是安土重迁的,逝去的终不复来。

&ep;&ep;旧的、甜蜜的回忆随着搬迁消失,新的、寂寞的时光填补起记忆模块的缺失,让生命得以延续……

&ep;&ep;杨嘉跃不知道他们搬过家,印象中老房的模样已经相当模糊,只依稀记得小时候流着鼻涕的喻年每天晚上都会跟自己回家,和自己挤在一张小桌子上写作业。那时候写作业都还是用铅笔的,父亲在微弱的灯光下为他们削笔,眼神专注,如做一件极其细致的手艺活。

&ep;&ep;一年级的喻年作业很少,但为了能跟自己同步,就写得很慢,有时候还故意拖时间偷偷把写好的答案擦掉,重新做一遍。这家伙从小就是那么认真,杨嘉跃不由微来,可没几分钟又敛起笑容,担心一会儿会被伯母认出自己来。虽然已经十几年了,但大人的眼力总是比孩子的要犀利。

&ep;&ep;公交车驶向陌生的街道,杨嘉跃只当是老家的相貌变了不少,直到喻年拉着他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拐角下车。

&ep;&ep;喻年把礼包塞给杨嘉跃,叮嘱道:“一会儿上去你给我妈。”

&ep;&ep;杨嘉跃:“嗯,回头给你钱。”

&ep;&ep;喻年瞪他,杨嘉跃道:“我们是没必要分那么清,但我不想骗阿姨,你别生气。”

&ep;&ep;喻年:“……”

&ep;&ep;杨嘉跃倒是很希望自己只是杨嘉跃,这样就能坦然地叫出“伯母”甚至是“岳母”。但无论自己如何做心理建设,都无法消除对这个女人的偏见,之所以抗拒“喻悦”这个身份,追溯其根源,也是因为她吧……

&ep;&ep;两人到一幢老公寓楼前,喻年边往上走边用家乡话喊:“妈,我回来了!”

&ep;&ep;杨嘉跃压下环境变迁的疑惑,跟着喻年上楼,还未到门口,就见一个身材娇小的年轻女人站在楼梯口往下张望,见到他们,亲切道:“诶,来了……”

&ep;&ep;四十出头的女人,看起来像才三十几岁,走近了才发现她只有眼角有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