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朝堂之上,燕盛尧坐在龙椅之上,又问起群臣会稽等地旱灾之事,他先是问梁丞相:“明道,燕世子和令公子那边可有信来了。”

&ep;&ep;梁丞相“嗯”了一声摇摇头,道:“陛下,您为着灾情之事日夜悬心,可孩子们这才刚去不几日,只怕没有那么快的。”

&ep;&ep;燕盛尧叹了口气,道:“朕近日收到几份越过郡守,直接上给刺史的地方官员陈情表,说这会稽郡守薛铳,眼见大旱即来,采取的是消极应对之态,这也就罢了,还私自屯粮,这一点,一定明察,若是真的,我看他有几个脑袋,竟敢如此放肆,不顾黎民倒悬,只管中饱私囊。”

&ep;&ep;梁丞相道:“陛下所言,老臣也略有耳闻,想起灾象初成,他便上表禀奏,却不积极治下,由此可以判定,他所采取的,只怕的确是消极处理的态度。”

&ep;&ep;燕盛尧听了,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巴掌拍在案上,道:“大胆薛铳,吃的是皇家俸禄,竟是这般为民办事的,果不是什么的好官。”说着,便道:“来人,朕要拟旨。”

&ep;&ep;柳尚书见状,赶忙站出来道:“陛下,陛下,陛下息怒,臣也有所耳闻,但是怕是空穴来风。依照臣看,不妨再等些时日,等燕世子和梁公子查明情况,再做定夺。”

&ep;&ep;燕盛尧听说,面色很是不悦,道:“怎么,柳爱卿,你这是担心朕偏听则暗,可我告诉你,朕手头的折子,就像是一双双眼睛,已然表清,薛铳乃中饱私囊之徒,难道这些折子也能骗了朕不成。”

&ep;&ep;一时间,伴随着燕盛尧的盛怒,朝廷之上,顿时鸦雀无声。

&ep;&ep;柳尚书下头的尚书郎中,有人暗暗给柳尚书递出眼色,示意他不要再多说话,柳尚书叹了口气,摇了摇头,并不理会。

&ep;&ep;直等到燕盛尧稍稍有了缓解之色,这才又道:“陛下,依微臣只见,且先不管薛铳那头是否中饱私囊,不顾黎民倒悬。眼下,会稽一带的灾情,越来越重,如此下去,秋收必定不成,若及至灾地粮食尽完,才输送救灾粮饷,唯恐不及。不如,趁着未到秋收的间隙,先从去秋丰收的各郡,拨调部分粮食,先一步运往灾地,如此一来,可保灾地百姓性命,又不至他们颠沛流离,背井离乡。”

&ep;&ep;柳尚书说完,朝中官员一阵哗然,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梁丞相听了,哈哈大笑,道:“柳尚书,赈灾固然重要,可古往今来,灾情未发,赈灾粮饷先到,这我还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ep;&ep;这头刚说完,秦翊站出来,也接口道:“臣也孤陋寡闻,从未听过这等赈灾的,要知道,如此一来,只怕是会让各级官员养成惰性,再不居安思危的。有了功劳,可以上表;但有了过失,或是像会稽郡,地方官压根不必做出努力,就可以坐等赈灾粮饷,自己倒是不必努力了。”

&ep;&ep;“是啊,是啊。”秦翊话音一落,朝堂之上,又是一阵哗然。

&ep;&ep;燕盛尧沉吟了片刻,道:“诸位爱卿言之在理,灾情未成,粮饷先到,这必然会助长地方官员惰性。今日不过会稽三郡旱灾,若有朝一日,天下大患,那这般赈灾的,是怕是要皇城不保。”

&ep;&ep;“陛下英明。”梁丞相道。

&ep;&ep;文武百官见状,也纷纷道:“陛下英明。”柳尚书一时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只得叹息摇头,退步回到班列之中。

&ep;&ep;梁丞相见状,又道:“柳尚书,咱们身为天下黎民的父母官,可要秉着无私公正,不能徇私枉法,虽说薛铳薛大人和你私交甚好,可咱们也不能昧着良心说话。”

&ep;&ep;柳尚书闻言,有心辩解两句,却见朝臣众人,虎视眈眈,更有皇上,也是目光如炬,咄咄逼人。柳尚书心下清楚,自己身处什么境地,只能忍气吞声,不再言语。

&ep;&ep;燕盛尧正要宣布退朝,忽然想到再过翌日,便是皇都附近,地方官入朝觐见之日,便道:“对了,明日皇都附近几郡郡守入朝觐见,不如你等皇都京官也一道前来听听,顺道也该好好议一议赈灾之事。”

&ep;&ep;柳尚书闻言,心中暗喜了些,虽说皇上当众驳了自己,但到底还是将赈灾之事提前来议了,这也不枉了自己的一片用苦良心。

&ep;&ep;这日,陶如菁从燕含蕊处得了些上好的花蜜,想要送给陶之远尝一尝,刚到了门口,就见杜仲从里头走出来。杜仲见到陶如菁,赶忙挥了挥手,示意她赶忙退出去。

&ep;&ep;“怎么了?”陶如菁瞪大眼睛,不解的问道。

&ep;&ep;“老爷心情不大好,正和夫人商量事情来着,大小姐若不是有太紧要的事情,我看不妨往后拖一拖。”杜仲说。

&ep;&ep;陶如菁点点头,谢了杜仲,杜仲这头便走了。

&ep;&ep;“到底是什么事情呢?”陶如菁心头暗暗想,于是站在廊前,想要听听看,是否能听出所以然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