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Chapter6

&ep;&ep;故事的一切,始自那部小说。

&ep;&ep;──林桐是孤独的,一直都是。

&ep;&ep;儘管台日混血在外貌上不若其他肤色国籍的混血儿来得抢眼,但成长的过程中依旧难以避免那些耳语──不带有过份的恶意,却总是能够提醒孩子和同龄人的不同。

&ep;&ep;──林桐是早慧的,一直都是。

&ep;&ep;在国中以前频繁地来往京都和台湾的她被迫在这样的环境下以扭曲的速度长大。大人永远无法理解「转学」意味着什么,但对还在适应环境的小林桐来说自己却必须一次又一次带着行李,从一个岛国飞往另一个岛国,只因为父母之间那些细碎而让人烦躁的琐事。

&ep;&ep;当她确定国中未来叁年都会待在台湾的时候,她松了一口气。

&ep;&ep;──但那时的她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和同龄人之间的差别。

&ep;&ep;一个被父母冷落的孩子总是必须自己找到正确打发时间的方式,和同学之间的破碎又疏离的关係则让她选择在书本和阅读之间学会如何逃避这个世界。

&ep;&ep;她的内心平静了,却又变得焦虑、孤独。

&ep;&ep;她并不是厌弃自己的父母和出身,只是从没有被妥善当成一个孩子对待;她并没有高傲到认为同学们都是低龄而不成熟的,只是她真的找不到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她努力了,她尝试了,她下载过抖音下载过小红书,但那反而让林桐感受到无与伦比的隔阂。

&ep;&ep;为什么会认为那样的音乐是好听的?

&ep;&ep;为什么会认为那样的禁则词汇是正常的?

&ep;&ep;因为流行,因为怕被群体丢下,所以接二连叁地前仆后继就是正确的社会运转方式吗?

&ep;&ep;现实的她恍若只是个躯壳,而网路的她却又宛若游魂。

&ep;&ep;网路的世界能让人提早长大,林桐却不需要重新经歷一次这个过程。

&ep;&ep;然而和她相遇相识的人却不是这么想。

&ep;&ep;──未满十八岁的少女会接收到多少侵略性的恶意可想而知。

&ep;&ep;她并不是读不出这样的情绪,但如果连这里也沦陷的话,林桐或许就真的再也没有一丝容身之处──

&ep;&ep;直到她看完那部小说。

&ep;&ep;身为一半的京都人,她不太喜欢台湾人对日本的各种盲目憧憬──即使当时年纪尚幼,但真正在日本居住过的她对日本那种深层意识的「排他性」自然有真切的理解。

&ep;&ep;尤其她住在京都。

&ep;&ep;但这毕竟是一个几乎无法绕过日本的年代,无论是文学也好音乐也好、动画也好漫画也好,当国中同学因为她的血统而惊讶时她总是必须要适时地配合个一两句,等到眾人散去之后才卸下那标准的笑容。

&ep;&ep;网路上文学少女的去处总是会有某种共性,就如同《野火》当中李巧寧同样点开那本小说一样,戴上文学批评和家乡保护主义的眼镜之后,林桐翻开了《京之雪》。

&ep;&ep;在一个晚上,她羞红着脸中断自己的阅读无数次──毕竟她早熟的不只心理层面──最后哭着看完。

&ep;&ep;她知道这只是一部虚构的故事。

&ep;&ep;她知道作者似乎是在压抑着什么,尽可能地去描写那些美好的部分。

&ep;&ep;但她曾经住在那里,身上有一半的京都血。

&ep;&ep;她甚至曾经去过作者描写的那间咖啡厅──她当年正是经歷过京都私立少女坂道的一员。

&ep;&ep;──而她也曾经在京都经歷过那场大雪。

&ep;&ep;儘管作者在雪夜之后并没有将作品完结,而是再以一章的字数疯狂撒上京都甜度,甚至还出了番外篇试图掩盖些什么,但林桐固执地认为时间就该冻结在那晚的雪夜──她甚至打算为了这件事发讯息和作者讨论。

&ep;&ep;但最后她没有那样做,而是做出了符合这个时代的行为:

&ep;&ep;肉搜。

&ep;&ep;「笨死了,这样拍照一点也不好看。」

&ep;&ep;「啊啊啊他怎么能把啸月的和菓子拍得那么丑!」

&ep;&ep;「……留学生的眼中,日本和京都原来是这个模样吗?」

&ep;&ep;她打开一篇一篇的分页,阅读完毕后又关闭一天一天的分页。

&ep;&ep;──林桐是过度孤独的。

&ep;&ep;她看动画不开弹幕,有帐号但从不推嘘文,留言或者评论之类更是仅止于对化妆品的简单开箱评价──这或许是她和同龄少女最接近的一部份──但莫名地在阅读这个人的部落格当中,她觉得自己好像莫名被理解一样。

&ep;&ep;这样的亢奋直到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