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ep;好好的一场婚宴,最后弄成这样。

&ep;&ep;张爸倒也说话算话,赔了大几百块钱,还给人把院子拾掇了一番。

&ep;&ep;如果可以,他倒是想用钱换回儿子的命,可张洋已经死了,再也回不来了。

&ep;&ep;之前公安抓了夏明庭,今天又带走了周大军,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凶手?这里面到底是怎么回事?

&ep;&ep;张家人想弄个明白。

&ep;&ep;没两天,结果出来了,周大军杀人,判死刑。

&ep;&ep;“为什么是死刑?我儿子不是故意杀人,是失手错杀啊!”

&ep;&ep;这两天一直寝食难安的周富贵得知这一消息,差点儿晕死过去。

&ep;&ep;“你嚷嚷什么!周大军杀人逃逸,逼人顶罪,还做伪证,性质严重,影响恶劣,死刑都是轻的!再闹腾,要不要请你到公安局坐一坐?!”

&ep;&ep;公安这么说,周富贵连忙闭上了嘴。

&ep;&ep;周富贵没有想到的是,周家出名还在后头。

&ep;&ep;次日的城市日报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作者是日报记者段朗。

&ep;&ep;第16章感天动地好后妈(16)

&ep;&ep;段朗这两天时间不是在公安局,就是在钢铁厂。

&ep;&ep;他走访了周家人的同事、领导、邻居、老师、同学……采访了很多人。

&ep;&ep;甚至,他还去了夏家湾,采访了夏爷爷夏奶奶和村里人。

&ep;&ep;这些资料汇总起来,结果让段朗对明庭深感同情。

&ep;&ep;在知道周大军的判决后,段朗写出了一篇《一个少年的“罪行”》。

&ep;&ep;他从明庭被抓,在看守所沉默两天,一句话不说,让公安对杀人案无从下手写起。

&ep;&ep;作为一个合格的记者,段朗并没有在文章里带入自己的个人情感,而是像纪实文学一样,将故事娓娓道来。

&ep;&ep;他没有批判周家人,也没有指责范淑珍。

&ep;&ep;从调查的内容来看,范淑珍的确是个善良的女人。

&ep;&ep;再婚七年,周家兄妹不知道添了多少乱,每次都是她收拾烂摊子。

&ep;&ep;如果没有换工作和顶罪这两件事情曝光,在外人眼里,范淑珍是好女人好后妈。

&ep;&ep;托儿所的同事们夸她工作认真,人缘好。

&ep;&ep;至于周富贵,事发之前口碑也不错,见人三分笑,是个老好人。

&ep;&ep;为什么两个在外面人人都说好的人,关上门会这么对待一个无辜的少年?

&ep;&ep;段朗没有在文章里给出答案,也没有用文字诱导读者。

&ep;&ep;他只是将事情经过和调查内容如实地写出来,至于怎么评判,群众心里有杆秤。

&ep;&ep;在文章末尾,段朗附上了他们逼明庭顶罪那晚录音里的对话。

&ep;&ep;他只问了一个问题。

&ep;&ep;周富贵人前憨厚老实,人后漠视家中不公,威逼利诱继子顶罪;范淑珍人前贤惠人后偏心,无视法律,推亲子入火坑。

&ep;&ep;他们人前人后两张脸,到底那张面孔才是他们真正的模样?

&ep;&ep;城市日报是本地最大发行量的报纸,段朗的文章又是刊登在头版,十分醒目。

&ep;&ep;现在报纸一出来,这件事情立刻传遍了全城,老周家出名了!

&ep;&ep;包庇杀人犯?逼孩子顶罪?

&ep;&ep;你们还是人吗?

&ep;&ep;周大军在录音里亲口承认一直欺负后妈带来的弟弟。

&ep;&ep;而他忏悔道歉的目的不是真心悔改,是为了让明庭心甘情愿替他坐牢。

&ep;&ep;是什么样的家庭怎样的父母才能教出这种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的子女?

&ep;&ep;钢铁厂作为本地最大的国企,很多人在厂里工作,或者有亲朋好友在钢铁厂上班。

&ep;&ep;前段时间,老周家逼继子换工作的事情在厂里闹得沸沸扬扬,成了一大热闹。

&ep;&ep;看到日报上的文章后,不少人跑来问钢铁厂的熟人,是否有这样的事情?

&ep;&ep;得到的结果是肯定的。

&ep;&ep;特别是周家的老邻居们,他们这几天可是忙坏了,来打听的人太多。

&ep;&ep;作为看着明庭长大,知道他这几年过得什么日子的人,大家自然要伸张正义。

&ep;&ep;他们一个个不厌其烦地告诉大家:

&ep;&ep;对,没错,老周就是这么不要脸!心可黑了,花人家爸爸的抚恤金,欺负两个没爹的孩子!

&ep;&ep;周家孩子上梁不正下梁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