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投诉”。

&ep;&ep;“又是一个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啊。”李煜心里念叨。

&ep;&ep;能以小国县令的身份周旋于两个大国间,而不出纰漏,这个吴数的能力可见一斑。

&ep;&ep;何况在面对柴荣大军的时候,果断放林仁肇入城,之后又亲自坐镇县衙负责后勤保障,在他的指挥下,孝感的各种物资被源源不断的运上城墙,而神武军的伤员也能得到妥善救治。

&ep;&ep;林仁肇事后向李煜谈到,如果没有吴数的后勤调度,他也能挡住柴荣,但神武军的伤亡数量只怕要高出现在的三倍都不止,连声称赞这此人虽然名字叫吴数,但心里着实有数,是个了不得优秀文官。

&ep;&ep;后来林仁肇甚至建议李煜想办法挖角,把吴数从南平弄到南唐去,林虎子是眉眼通挑的人,大略知道李煜眼下的想法和困境,吴数这样的人如果能纳入麾下,稍加培养后就能成为其心腹。

&ep;&ep;倘若真到了那个时候,林仁肇等于是在李煜这儿又多了条线,而且这事情做得严丝合缝,让人无论如何都挑不出毛病来

&ep;&ep;当然按照后世道学先生的眼光来看,吴数也有很大的问题。

&ep;&ep;李煜入城后,他并没有殉城。

&ep;&ep;甚至还提前放神武军入城以共同抗击后汉,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为忠。

&ep;&ep;但乱世和治世不一样,乱世中君王或者说军阀头子对文官的要求很低,归纳下来就两条,第一在业务能力上要能办事,第二在职业道德上要收钱后能办事。

&ep;&ep;文官只要能做到这两条,那么天下之大,除了要割丁丁的南汉国以外,何处去不得?

&ep;&ep;而君王们此刻也变得非常现实,忠诚这种道德观念充其量只能算个添头,有最好,没有也不碍事,要紧的是职业道德-拿多少钱办多少事,别尸位素餐就好。

&ep;&ep;其实这本是为官的基本要求,但华夏盛世中,往往就有清流喜欢奢谈道德文章,到处给自己立道德牌坊,为官应尽的义务全不放在心上,一心想通过这种歪门邪道求个青史留名。

&ep;&ep;而因为是盛世,国力强盛,能吏众多,偶尔个把人不干正事并不会影响王朝运行,有时候皇帝也需要弄几个这样的“名臣”来装点门面。

&ep;&ep;只是,这种“名臣”多了之后,盛世也就开始转衰了。

&ep;&ep;反之,乱世中,清流做派就不那么好使,君王们对手下的要求是能收上税,能增加丁口的就是好官,其它一概免谈。

&ep;&ep;比如宋齐丘这路人,倘若在开元,贞观年间,早就被发到边陲做个终生小吏,但在南唐却成为只手遮天的大佬,就是因为他是真有治国之才!

&ep;&ep;所以乱世中反而更看中官员的行政能力在,这也是历史本身的吊诡之处。

&ep;&ep;这点李煜穿越后才想明白,被林仁肇一说,顿时也起来招揽的心思。

&ep;&ep;入城后不但对吴数温言有加,这次奔袭江陵也特地把他都带上。

&ep;&ep;再说吴数本人,对李煜的心思也看得一清二楚。

&ep;&ep;反正乱世,官儿换个皇帝效忠是平常事,就和李煜前世的的职工跳槽一样,大家都习以为常。

&ep;&ep;眼看自己好像是得了大唐安定王的青眼,顿时心中也有些想法出来,此刻正琢磨着找个机会向大王磕个头,主动要求大王再给自己压压担子,好让自己再上进一下。

&ep;&ep;当得知李煜令他跟随大部队的时候,二话不说,立刻挂印封金后,赶到神武军大营。

&ep;&ep;吴数觉得按照自己的能力和眼力价儿,在李煜手下应该能更进一步,一个汉阳县令是跑不掉的,如果能直接被收入幕僚中,那就更妙了。

&ep;&ep;所以虽然心中有点不好意思,觉得对不起高从诲的栽培,但嘴上说不要脚下却诚实的很,跟着大部队就走……

&ep;&ep;此刻吴数正在城外,李煜立刻命人将他宣来。

&ep;&ep;吴数进殿后,看到高从诲还是有些不好意思。

&ep;&ep;文官嘛,都是聪明人,都是道德之士,自然知道背主是让人羞愧的事情,但羞愧归羞愧,背主归背主,精神物质两手抓,一个都不放下……

&ep;&ep;为啥五代十国时期几乎没多少名臣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来?

&ep;&ep;一方面因为大家都是军阀打作一团,在后世的史官眼里就是一群乱臣贼子互殴,也懒得去管太多;其次嘛,乱世中走名臣路线的都是早就死的不能再死了……

&ep;&ep;高从诲对此心知肚明,随口温言安抚几句。

&ep;&ep;吴数也是老江湖,马上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来,双方你来我往,一个回合后,彼此间若有若无的芥蒂就此消弭于无形,又君臣相得起来。

&e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